阅读:0
听报道
蒋方舟/文
前两天参加梁鸿老师新书《出梁庄记》的讨论会。中国、河南、梁庄,它是梁鸿老师的故乡,村庄里的人外出打工,足迹从内蒙古到深圳,布满了大半个中国。
讨论会上,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听众提问,一个青年男子说:“你们只一味强调农民工的可怜,去农村生活过就知道,农民的素质真的很低。”
这话当然政治不正确,不正确到了其他听众起身反驳的地步:“你去过农村么?”
男子说:“当然去过,农村的人都乱扔垃圾、随地吐痰……”
我忍不住想,这个男子只是在公开场合说出了很多人不敢说的心里话吧。同情弱势群体、关注留守儿童、送温暖心连心是一回事,和农民生活在同一个生活环境里又是另外一回事。
农民是被塑造出来的。过年时陪父母看电视,发现热播的“现代家庭伦理剧”,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农村出身的年轻人和城市出身的年轻人结婚,农村里的父母来城里探亲,期间发生的所谓“让人啼笑皆非的一连串笑料”。农民在电视里不讲卫生、强迫女婿买房子、强迫媳妇生孩子,他们是“笑料”的来源,说白了,就是愚昧、蛮不讲理的代名词。
近几年,似乎也少提“知识改变命运”了,改变了之后,又能怎样呢?仍然是被嘲讽的“凤凰男”和“凤凰女”。
不知道是不是从知青文学开始,农民和农村,作为“文明”的对照被书写。在农村生活的经历,成为知识青年珍贵的共同记忆,成为苦难的勋章。曾经看过一个出身农村的作家回忆,某个农民企图强奸女知青,未得逞,被枪毙:而就在此前,他的邻村,一个男知青,强奸了村里的女孩子,女孩子投河自杀,男知青逃回城里,此事不了了之。
这样的事情或许是巧合,这样的比较或许是无意义的。无论是知青还是农民,都是时代的牺牲品,一块乌云笼罩下来,谁也没有逃过。可硬要区分谁的苦难更高贵,更值得书写和铭记,就非常可笑了。
近些年,另一种趋势,是学术界的人士对农村生活怀有理想和浪漫的幻想,因为反感都市的物质和功利,于是把农村描述成温情脉脉的伦理社会,如同一首田园诗。
媒体把进城市的农村人类型化,学者把乡村社会理想化,这两种趋势结合,给人似乎留下一个印象:农村人如果留在农村,固守在土地上,就会是仁义礼智信的淳朴人;到了城市,则会变成给别人添乱的麻烦——那些“现代家庭伦理剧”的结尾,也常常是农村父母以离开城市,拎着大包小包回农村,尘归尘、土归土,作为一种谅解,“皆大欢喜”的妥协。
人对自身矛盾往往是惘然无知的,一方面对“阶级固化”痛心疾首,另一方面,则希望农民能世世代代固守在自己的土地上,井水不犯河水。
看梁鸿老师的《出梁庄记》,最震撼的一点,就是农民,尤其是年轻的一代企图逃离土地的欲望、他们在城市吃了很多苦,饱受漠视、误解和屈辱,可仍然不愿回到农村。
中国有1/6既不是农民,又不是登记在册拥有城市户口的人。他们到了城市之后,往往聚集在城市边缘的贫民窟。中国的贫民窟又格外惨一些,全球贫民窟的居民多达十几亿人,每年只有亚洲与非洲的几十万居住在贫民窟的人住处遭到拆除,人被驱赶。当然,这样的拆除往往是徒劳的,一年左右就会恢复原样。
背井离乡的人往往背水一战。加拿大作家道格·桑德斯写的《落脚城市》里记,08年经济危机,09年初,几千万打工者返回乡村;半年之后,经济复苏,当初返乡的移民95%又再回到城里。循环往复的奔波,牺牲的是一整代人的平静和安稳。
金钱本身,当然不足以构成迁徙的全部动力;更重要的,是改变身份的欲望。农村人到城市里来谋生,与挺着大肚子瞒过签证官,一定要把孩子生在美国的中国人一样,是为了孩子和自己有不一样的人生,享受比自己更多的权利、更好的机会、更大的公平、更可靠的安全感。
仍然是《落脚城市》这本书中写道:19世纪初,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人能够摆脱自己出生的阶级;19世纪末,已经是每两个人中有一人能够摆脱自己出生的阶级。1851-1901年的英格兰和威尔士,人口中半数人的儿子所在的阶级都与父亲不同,而且向上流动的,比向下流动的高出40%,凭借的是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
这是以一种充满希望的方式创造历史,而如果遭遇另一种情况:农民离开土地,到了城市,却发现以一种贫穷转型到另一种的贫穷,而且这种贫穷是毫无出路和指望的,那么,他们会就采取另一种方式改变历史:暴力。
众所周知,法国大革命是由聚集在巴黎周围的乡下移民最早发起的;更近一点,1979年伊朗的伊斯兰革命让全世界惊讶,因为它没有那些引起革命的惯常因素,而它最初的起源和宗教无关,而是大规模地农民移民城市,严苛的生活条件,却让他们意识到通往都市生活的路径只是个谎言,于是上街抗议。“生活”总归是人面对的最原始的东西,宗教也好、外国势力也好、意识形态也好,都是后话了。
没有人比暴力的发起者更懂得暴力的成本,仍要去做,那就是迫不得已,选择承担玉石俱焚的后果。黑人民权领袖马尔科姆·X曾说:“非暴力是在火药桶上放上一块掩人耳目的毛毯,现在我们要把它掀开。”如今,人们提到黑人民权运动,只记得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的浪漫宣言。
电影里的历史是这样:一篇感人的演讲,众人泪流满面,起立鼓掌,音乐起,字幕“很多很多年”以后,一切罪恶皆消除,一切错误皆被修正。真正的历史进步,靠的不是未泯的良心,而是马克西姆·X以暴制暴的筹码。这与鼓吹暴力无关,这是残酷的真相。
从走出非洲开始,择善而居就是人类的进化本能。现在每一个进城打工者,路途不如我们的祖先艰辛,他们承受的无奈与屈辱,却比我们的祖先要多得多。
我们觉得走上戛纳红毯的王宝强,是励志的,是“实现中国梦”;另一方面,却禁止打工者分享自己的权力和机会,要求他们做出牺牲。这种矛盾,这种抛弃,实在是过于残忍了。
图来自孙晓材油画《进城》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