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伦敦奥运日记》蒋方舟

 2012/7/25 DAY 1

 

  

    双城记   

 

  

     2008年9月,我到北京读大学,当时奥运会已经过去一个月,整个城市狂欢的氛围却还没有散去:从北京前所未有的湛蓝天空,到随处可见的标语和吉祥物,再到街头巷尾的报纸杂志的新闻宣传,无不显示出这座城市还沉浸在世界通过奥运看到中国崛起的盛世狂喜中。

    2012年,我到伦敦看奥运,还有两天奥运就要开幕,这座老城却仍然是一副稍安勿躁的派头。著名的伦敦桥下,悬挂着巨大的五环标志,除此之外,很少看到奥运会的标志。倒是某个电影院,挂着巨大的宣传标语:去他的奥运会,来看场电影吧。

    伦敦最大的变化,大概就是变得拥挤和热闹,早晚地铁车厢,和北京地铁的人肉罐头不分上下。我到牛津街买东西,店员问我是不是来看奥运会的。我点头,店员皱皱眉歪歪头,说:伦敦变得好挤,地铁和公共汽车变得前所未有地混乱。我家人全跑出城去躲奥运会了。

    四年前的北京奥运会,我们每天的报纸上都是全民为了奥运万众一心、万无一失的鼓舞人心的报道,而在伦敦奥运会前夕看到的新闻,却全是关于交通不便、场馆还没建完的抱怨。今天中午最大的新闻,就是奥运缆车技术故障,把60多名孩子和他们的家长、还有老人在空中悬挂了接近40分钟。

   换种思路,北京的小心翼翼、步步为营,是一种孩子一样的新奇和欣喜而伦敦的手忙脚乱,反而是一种从容淡定它早已承办过几届奥运会,已经有种我来过,我见过,我不必征服的悠哉。

   伦敦奥运会另一大特色就是节俭,这体现在所有细节之中北京奥运会,每个火炬手只跑了大约20米,因为人多。而伦敦奥运会奉行节俭,每个火炬手跑了300米左右。

   比较开幕式,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花费不及北京奥运的1/300。

   再比较场馆兴建,北京花了大量的经费在场馆兴建上,而它们大多在奥运会后被闲置。而伦敦奥运会,许多运动都置于城市背景之下,目的在于展示城市,而非国力。

   今年是英国大作家狄更斯的200年诞辰,他的名著《双城记》的开头早已烂大街: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句话适合北京:它快速发展,同时又承受着速度过快的失衡危险。这话也同样适用于伦敦:英国从去年到今年一之间,新开张了近一千四百间当铺,商铺倒闭者甚众。奥运会短暂的繁荣与经济衰落的残酷,同时笼罩着这个古老的城市。

 

 

2012/7/26 DAY 2

 

 

       

       入乡随俗


 

 

    今天关于伦敦奥运最大的新闻有两个。一个是中国记者三次试图闯进部署有奥运安保防空导弹的大楼,结果被警方拘捕。这个大楼在奥林匹克公园附近,因为楼层比较高,所以顶层被政府征为军事禁区,部署了防空导弹,还安排了大量安保人员和警察巡逻结果一位中国记者,不知道出于何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先后三次打算潜入15层的顶楼,最终被警方拘捕。

     这新闻在网上引起很大的反应,一部分网友觉得是记者有辱国体另一部分,则觉得是英国欺人太甚”——如果是美国、法国记者,英国人肯定就不会过问。

     我猜,超越英国人理解范围的,是中国媒体对于奥运,不惜冒着被当做恐怖分子的危险而抢新闻的巨大热情,以至于英国人只能得出他一定是个军事间谍的结论。

    非注册媒体的登记里,中国人仅次于英国本土人,都说奥运掀起了媒体大战,但是看起来,它仅限于中国记者内部,应该被叫做媒体大内战才对。而其他国家的记者,云淡风清,悠哉悠哉,觉得世界上有更多事情,远远比这个四年一次的大派对要重要。

    关于奥运的另一大新闻,则是朝鲜队对哥伦比亚的女足比赛,奥组委错把韩国国旗当成朝鲜国旗悬挂,朝鲜队愤而退赛,主办方百般劝说,朝鲜女足队员含着悲愤的热泪拒绝了。女足队主帅说:本打算死也不进场,我们很愤怒,我想强调的是,这件事还没有结束。

    相对于朝鲜队的苦大仇深,英国人的反应既无奈又轻松,今天BBC新闻的主页上针对此事的专题为你认得哪几国的国旗专题中出了七组各国国旗相关的题目让网友回答,以此嘲讽现英国人地理知识的贫瘠。

过于郑重其事的反应,在英国人的若无其事下都显得有些严肃得可笑。英国并不是板着脸不苟言笑的绅士,它是总猛烈自嘲的冷面笑匠。今天,我看到一个英国网站装作交管局的口气,吐槽火车系统:

 奥运期间火车状况这么糟糕怎么解决?

  A.我们不关心。B.你基本上上班一定会迟到。C.我们说了提供免费娱乐——你可以在铁道上看老鼠跑来跑去。D.我们已经收了你们的钱,所以,怎么解决,关我鸟事。

    或许应该入乡随俗,到了英国,可以卸下一本正经的面孔,学会嘲讽化解。

话题:



0

推荐

蒋方舟

蒋方舟

312篇文章 6年前更新

1989年出生,作家,《新周刊》杂志副主编。获“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

文章